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2 09:04:11
邱橓,山东诸城县柴沟社(今属高密市柴沟镇)人,进士出身,曾任刑部侍郎、南京吏部尚书等职,为明朝有名的廉吏直臣。
在今高密市柴沟镇政府驻地邱氏碑林中,有一块石碑刻有嘉靖、隆庆父子两代皇帝封赠邱橓父母诰敕文(该碑俗称“双幢碑”)。解读和考补“双幢碑”上的碑文,可以进一步了解邱橓的为官经历和其父母的嘉德义行,有助于对封建社会封典制度的研究。
邱橓,字懋实,山东诸城县柴沟社(今属山东省高密市柴沟镇)人,嘉靖癸卯(1543)以《礼记》中山东举人第二名,庚戌(1550)登进士第,初授行人司行人,选刑科给事中,历升兵科都给事中,以蓟辽边事,被杖除名。
后起礼科,升南京太常寺少卿,又转大理寺少卿,又授右通政,升刑部侍郎、南京吏部尚书。卒于官,赠太子少保,谥“简肃”,从祀乡贤祠。
邱橓生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卒于万历十三年(1585),享年 70 岁(虚岁)。其“指陈时政,炳炳凿凿,鲠亮有足称者”,弹劾内外重臣 23 人,得罪 17 人,其风采为世所仰望,列海瑞、吕坤之间。是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有名的廉吏直臣。
柴沟邱氏碑林之“双幢碑”石体坚固,雕工精良,原有碑头、碑体和底座,今只存碑体,其正面最上方和四周线刻修饰纹,碑文为小楷,文字典雅,繁体,无标点符号,背面无碑文。
1.嘉靖皇帝诰敕碑
碑体上部刻有嘉靖皇帝封赠邱橓父母的诰敕,竖排 16 行,现保存较为完好。为了读者阅读方便,笔者将“双幢碑”上的两篇碑文尝试着加了标点符号,且除个别字外均改为简体。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清雍正年间,为避孔子讳,朝廷下诏,除四书五经外,凡遇“丘”字一律改为“邱”,而该碑为明代后期所立,故“邱”在碑文中仍为“丘”。
嘉靖皇帝诰敕如下: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朕观修行之士,必能教子义方,故褒宠臣贤,貤(1)恩其父,以彰教也。尔丘让(2),乃户科右给事中橓之父,性朴行端,信孚闾里(3),乐施尚义,惠传困穷,嘉遯(4)丘园,不迩(5)荣利,庶几古逸民之高风矣。今有子驰誉谏垣(6),非尔善教成之哉?兹特赠为征仕郎(7)、户科右给事中(8),用旌素履,永慰孝思。”
敕曰:“自昔闺壸(9)之淑,不得所托不表于世,惟孝子竭忠尽职,以成亲之名,推恩光显,始克有闻耳。尔张氏,乃户科右给事中丘橓之母,饬(10)身整洁,内范穆然,勤俭以相其夫,严敬以成其子,虽违⑾禄养,淑德滋彰。是用赠尔为孺人⑿,祗⒀承华典,益庇来昆⒁。”
敕命
嘉靖四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之宝
注释
(1)貤[yí]:移。
(2)丘让:邱橓之父,据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丘让墓碑碑文载,其生于明成化十九(1483)二月初二日,卒于嘉靖三十五年(1555)二月。
(3)闾里:即乡里、乡村,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一百家为一里(一说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信孚闾里,即信誉为乡里所佩服。
(4)遯[dùn]:即遁,《周易》第三十三卦,《康熙字典》释其“逃也,从辵从豚”,此为隐遁之意。
(5)迩:近。
(6)谏垣:指御史、给事中所在的官署。
(7)征仕郎:文阶官之一级,为从七品。
(8)户科右给事中:户科副负责人,从七品。
(9)闺壸[guī kǔn]:内宫,泛指女子所处的内室,亦借指女子。
(10)饬[chì]:此指谨慎、守规矩。
(11)违:不遵照、不依从、离别,此或为没有的意思。
(12)孺人:古代朝廷对女子的一种封号。
(13)祗[zhī]:敬。
(14)昆:此指子孙、后嗣。说明:该碑文“奉”占一行,“天承运……”“皇帝敕曰……”顶两格,“敕曰……”“嘉靖……”顶一格。
2.隆庆皇帝诰敕碑
“双幢碑”下方刻有隆庆皇帝封邱橓父母的诰敕。“双幢碑”和邱氏祖茔所立其他多块石碑曾于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大跃进”之时,为修马旺水库,被拆运到大坝用于加固放水洞。2006 年冬至2007 年初旱情较重,库内水位大为下降,露出碑体。
邱氏族人发现后,与水库管理局商妥后,于2007 年 3 月将此碑和多块古碑移出,替换以新石,再经镇政府批准,将诸古碑立于现处。
但惜乎“双幢碑”中部偏下曾折断,且右下部缺一角,故断处及缺处的刻字遂有所缺失或难于辨认。此碑文亦竖排,共 18 行,与碑体上部嘉靖皇帝的诰敕为同时所刻。
隆庆皇帝的诰敕如下(文中□表示缺失或漫漶难辨的字):奉天承运皇帝制□(当为‘曰’):“为父者,以忠教子,而后成显扬之名,为□□(疑为‘母者’)□□□□□□励□□之节,故锡(1)推封之典,实司表率之机。
尔□□□□□□□(疑为‘赠征仕郎户科右’)给事中丘让,乃南京太常寺少卿橓之父,宅心醇□(疑为‘厚’),□□□□,□志承□□子,素称于宗族,捐资济众善士,允盖于□□,□□□□而□□□今子□为时用,琐闱(2)奏绩,褒恤已霑,卿贰□□□□□□及眷□章之□厚□(似为‘聿’)懿行之足徵。
兹特加赠尔中宪大夫、南京太常寺□(当为‘少’)卿,匪徒慰幽灵于九泉,亦以示遗范于奕世(3)。制曰:“考德□中,观其子可知其母;颁恩阙下(4),锡于身必及于亲。肆□(似为‘缘’)□(似为‘欲’)报之□诞,示追崇之典。
尔赠孺人张氏,乃南京太常寺少卿丘橓之□(当为‘母’),□贞含德,严毅持身,结发从夫,敬事无违于终始,断机教子,□(似为‘慈’)□有□(似为‘裨’)于义方,诞启胤(5)贤,卓为时用,洊(6)更敭历(7),懋(8)著勋庸,既显□(似为‘穆’)之加崇,宜宠名之增锡。兹特加赠尔为恭人(9),再庸(10)巽(11)之申,□庇□来之裔。”
制诰
(隆)庆二年六月初一日
之宝
注释
(1)锡:此为赏赐之意。
(2)琐闱:镌刻连琐图案的宫中旁门,常指代
宫廷。
(3)奕[yì]世:盛世;奕,盛大。
(4)阙下:宫阙之下,原意借指京城。
(5)胤[yìn],后代、后嗣。
(6)洊[jiàn]:古同“荐”,推荐或屡次、接连。
(7)敭[yáng]历:意为经历;敭同扬。
(8)懋[mào],此为盛大之意。
(9)恭人:古代朝廷对女子的一种封号,级别比孺人高。
(10)庸:此为承受、当之意。
(11)巽[xùn]命:此指皇帝的诏令。
说明:该碑文“奉”占一行,“天承运……”“皇帝制曰……”顶两格,“制曰……”“隆庆……”顶一格。
“双幢碑”所刻诰敕与清代康熙《诸城县志》提到了一些官职、品级以及官署,若干读者对此可能感到比较陌生,笔者开始阅读也觉不甚了然。在撰写本文过程中,遂查考了有关书籍,现略作介绍。
1.征仕郎与中宪大夫
征仕郎,唐、宋文阶官之制,正八品下曰征仕郎,金、元曰徵事郎,明以征仕郎为从七品升授之阶;中宪大夫,明代为正四品升授之阶。[3] 也就是说,从明代嘉靖四十年(1561)到隆庆二年(1568),
经过七年时间,邱橓自从七品的户科右给事中提升为正四品的太常寺少卿,其父邱让也跟着沾光,被皇帝特赠的品级由从七品直接跃到了正四品。
2.六科与六科给事中
《历代职官简释》称,明制,按六部分为六科,各设都给事中一人,左右给事中各一人,给事中吏科、工科四人,户科、刑科八人,兵科十人。均为正、从七品官,其职务部分仍沿唐、宋之旧,而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则又与御史互为出入。给事中衙署即在午门外东、西朝房,章奏均必经其手,故权势尤重。与御史合称科道,或称台垣———台指御史,垣
指给事中。[4] 另据《辞海》载,给事中,官名。秦官,西汉沿置,魏复置。晋代始为正官。隋唐以后为门下省之要职,在侍中及门下侍郎之下,掌驳正政令之违失。明代定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都给事中、左右给事中、给事中,钞发章疏,稽察违误,其权颇重。清代雍正时改隶都察院。一般尊称为给谏。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永瑞百科 琼ICP备2024039176号-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