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你知道吗)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1 12:21:51    

曾经有祖辈陪伴的童年,虽然生活艰辛,依然充满了欢乐,祖辈们花白的头发和慈祥的笑容,是儿时最温暖的记忆。时光如梭,又是一年清明时节,蒙蒙细雨,又勾起了心底淡淡的哀伤.......

谨以此文缅怀逝去的祖辈,逝去的时光,还有那些消逝的人和事物。逝去的就不会再回来了,而我们依然要满怀希望,坚毅的前行。


清明节的由来

话说,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史称“骊姬之乱”。申生的弟弟重耳,为逃避政治迫害,重耳的幕僚大臣赵衰,胥臣,狐射姑,颠颉,介子推,先轸等跟随重耳一起流亡国外,在国外颠沛流离了19年,辗转了8个诸侯国。

重耳一行从狄国出逃,到了卫国境内,卫文公不许他们主仆进城,只好往前赶路,来到了五鹿,人困马乏,饥饿难行。

到了五鹿,他们人困马乏,实在走不动了。晋公子重耳饿得肚子咕咕直叫。

他看见地里干活的老百姓正蹲在地头吃饭,他叫狐偃上前去向他们要点吃的,这伙老百姓不但不给他们饭食,还取笑他们。戏谑着说:“哟,老爷们还向我们小百姓要饭吗?我们要是少吃一口,锄头就拿不起来,拿不起锄头来,就更没有饭吃了。”其中有一个人逗着乐说:“看他们怪可怜的,给他们一点儿吧!”说着就捧起一个土圪垯递了过来,嘴里还说着:“这个好吃,请爷们用吧!”

魏犨是个火暴脾气,一看见那个人拿他们开心,火气就上来了,抡起拳头就要揍那个人。重耳是又饿又气,嘴里没说什么,心里可向魏犨点了头。狐偃连忙拦住魏犨,恭而敬之地把那块土圪垯接了过来,转脸安慰公子说:“老百姓给我们送上土来,土者,寓有土地,这可是个好兆头啊!请君拜受之。”重耳也只好这么下了台阶,苦笑着接过了那块土圪垯。

没有办法,他们主仆只好饿着肚子又往前赶路了。

大约又走了几十里,就再也走不动了。就坐在路边的大树下休息。

重耳一点力气都没有了,一下车就往地上躺。狐偃看见赶忙把大腿伸了过去,让重耳枕在了自己的大腿上。其余的人只好到田间挖野菜去了。

过了一会儿,煮了些野菜汤,大伙还舍不得吃,先给重耳送了过去。重耳尝了尝,皱着眉头,又还给大伙。他哪儿吃得下去这些野菜呢?狐偃说:“赵衰还带着一竹筒子稀饭,怎么他落在后面还没赶上来呢?”魏犨撇了撇嘴,说:“别提了,一小竹筒子稀饭,还不够他一个人吃哪,哪还能剩下让我们吃呢?”

大伙正在这没有办法的时候,介子推兴冲冲地端来了一碗肉汤,双手捧给了重耳。重耳接过来二话没说,就狼吞虎咽地喝了个一干二净,临了还用舌头舐了舐碗边后,这才问介子推,说:“哪儿来的这碗肉汤?”介子推说:“是从我大腿上割下来的。”大伙一听,你瞧瞧我,我看看你,都觉得实在是太难得了。

重耳听了感动得直流眼泪,说:“这,这……”过了好一会才说出:“我可怎么对得起你呀!”介子推说:“但愿公子回国,做一番事业就够了。我受这点疼痛算得了什么呢?”重耳感动的一塌糊涂,握着介子推的双手哭泣承诺说:“有朝一日,我飞黄腾达了,你的恩情我必定百倍报答。”这也是“割股啖君”成语的来历。

即位后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鄙视争功讨赏,他打好行装同母亲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又发现一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文公追悔之余,下令每年介子推被烧死那天定位寒食节,这一天严禁烟火,吃寒食。这就是清明禁火寒食的由来,流传至今。第二年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死而复活。便赐老柳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后来,在寒食节到来之际,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的精神,也开始了不生火的传统,而逐渐演变成为清明节前的一个特别的节日。


清明节风俗

  1. 扫墓或称祭墓。即在墓前祭祀祖先或受尊敬的人。
  2. 踏青即春游、探春、寻春。由于全国各地春天到来的所以踏青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南早北迟。清明踏青历史久远,最著名的是宋代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以画的形式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以宋都汴京为中心的清明节盛况。 

  1. 植树、清明节前后,春阳照临,春雨绵软,是植树的最好季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到今日。
  2. 荡秋千,即揪着皮绳迁移,古人叫做“千秋”。打秋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增强身心健康。 
  3. 祓除衅浴、郊外游春。祓在历史发展中还融合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习俗内容。上巳节,俗称三月三。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上巳节主要风俗是郊外游春、春浴、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等。
  4. 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
  5. 吃鸡蛋。清明节吃鸡蛋的习俗,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古人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后涂上各种颜色,称为“五彩蛋”,他们把这些五彩蛋投到河水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们就争先抢捞,认为吃了以后,就可以孕育生子。后来人们在清明节时期吃鸡蛋,象征一家团圆,也有民间传说清明节吃了鸡蛋,一整年身体好。
  6. 清明时节人们喜欢蒸发糕吃,发糕由黏米碾成米浆蒸熟做成,发糕重要的不少好吃不好吃,而是看蒸得够不够“发”、够不够“高”,用来寄托“发财”、“高升”的美好愿望。
  7. 吃青团青团是江南一带的小吃,是清明节最有节日特色的食品。它是将一种清明节前后才有的艾草,打出汁拌进糯米粉里,然后做成团子,因为做出的团子呈碧绿色,所以取名青团。
  8. 拔河。拔河的游戏,我们小时候一般都玩过,这个活动其实在春秋时期就已经盛行,但最早的名字叫“牵钩”、“钩强”,到唐朝时期才开始叫“拔河”。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期间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所以从那时起,拔河就成为清明节的习俗了,一直流传至今。
  9.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

  1. 斗鸡。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永瑞百科 琼ICP备2024039176号-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