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苏洵《六国论》内容多处与史实不符,原因何在?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06 10:05:52    



赵国灭亡时间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文中说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根据史实,秦国灭掉六国的顺序为韩、赵、魏、楚、燕、齐,赵国是六国中第二个灭亡的。

公元前229年,秦大举兴兵攻赵,王翦统率上地的军队,攻占了井陉。杨端和率领河内的军队,羌瘣攻打赵国,杨端和包围了邯郸城。公元前228年,王翦、羌瘣全部平定打下了赵国的东阳,俘获赵王。赵公子嘉率领他的宗族几百人到代地,自立为代王,向东与燕国军队会合,驻扎在上谷郡。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翦的儿子王贲灭代,俘虏公子嘉,赵国最终灭亡。

荆轲刺秦的争议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这一说法不妥当。从《荆轲刺秦王》一文我们知道,荆轲之所以要行动,是因为“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秦兵旦幕渡易水”,兵临城下,不得已采取的应急措施,课文颠倒了因果。

《史记》记载秦军俘获赵王后,他们又想率兵攻打燕国,驻扎在中山。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担心秦国军队打到燕国来,十分恐慌,所以就派荆轲去刺杀秦王。秦王发觉后,处荆轲以肢解之刑示众,然后就派遣王翦、辛胜去攻打燕国。燕国、代国发兵迎击秦军,秦军在易水西边击溃了燕军。

燕赵国君的评价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评价不当。如果他们国君真有远略的话,应该知道必须在韩魏受敌时互相帮助。而不只是死守着自己的国土,结果也没守住。秦国意在吞并各诸侯国,等秦灭了其他几国之后,其实力提升,疆域扩大,到那时,燕赵即使再强上十倍,也只能落个亡国的下场。

燕国后灭亡的原因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苏洵说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燕的地理位置距离秦国最远,秦王奉行的是先王“远交近攻”的战略,在秦统一天下的计划中本来就排在后面。但秦王并非死守这一条战略,他同时又采用了新的策略,即间谍活动。嬴政采纳李斯等人的策略,重金收买关东六国权臣,离间其君臣关系。燕国后灭亡是符合秦的策略的。

子孙对待土地如草芥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这样的评价不是很合情理。统治者都知道土地对王权的重要程度,很多时候战争就是因为争夺土地而爆发,绝不会轻易丢弃,即使割地求和,也一定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正如司马迁的《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的内容,魏惠王的军队多次被齐国和秦国的军队击败,魏国国内空虚,一天天地削弱,魏惠王非常害怕,就派使者割让河西地区奉献给秦国做为求和的条件。割地求和只是求生的一种手段和策略。

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

秦灭六国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应该是从商鞅帮着秦孝公变法强国的时候开始,中间经过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不断向东方蚕食、扩张,到秦始皇的统一,可以说是有计划地进行的。

从秦孝公开始,秦一直注重网罗天下人才,即使中途出现了“逐客令”,也因李斯的谏言而废除。商鞅虽死于非命,但是他的很多政策已经深入人心,一直在秦国实行下去。从经济上、军事上大大增强了秦国的国力。

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不遵史实原因


苏洵写这篇文章时,宋朝奉行的贿赂求苟安的策略,面对敌人契丹(辽)和西夏不敢对抗。当时,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让契丹和西夏更加肆无忌惮,加重了人发的负担,损害了国力。

苏洵对这种赂敌偷安的政策非常不满,为国为民担忧,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赂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写了这篇政论文,希望当朝统治者引起重视,改变做法。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永瑞百科 琼ICP备2024039176号-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