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3 09:53:19
宋祁评唐诗,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说李贺是鬼才,乃是因为他的诗多写天上神仙、地下鬼魅,内容无奇不有。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叙》中所谓“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正道出了其诗的特色。
李贺这种诗风的形成,与其造语的奇特有很大关系,如“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秋来》);“百年老鸦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神弦曲》),修辞设色,惊心动魄,爽肌刺骨。
不过,正如周紫芝指出,李贺的诗常常“语奇而入怪”,即为求新奇而堕入诡异谲怪之中,如“神血未凝身问谁”(《涉歌》);“熊虺食人魂,雪霜断人骨”(《公无出门》);“窗中跳汰截清涎,隈壖卧水埋金爪”(《假龙吟歌》);“漆灰骨末丹水砂,凄凄古血生铜花”(《长平箭头歌》)等等。
因此,李东阳说:“李长吉诗,字字句句欲传世,顾过于刿术,无天真自然之趣。”(《麓堂诗话》)
李贺诗的造语诡奇,在当时诗坛并不是个别的现象。与其同时的孟郊、韩愈、卢仝、贾岛、刘叉、马异等诗人均有此病,其中以韩愈的《陆浑山火一首和皇甫湜用其韵》最具代表性。下面是此诗的前半部分:
皇甫补官古贲浑,时当玄冬泽乾源。
山狂谷很相吐吞,风怒不休何轩轩,
摆磨出火以自燔。有声夜中惊莫原,
天跳地踔颠乾坤。赫赫上照穷崖垠,
截然高周烧四垣。神焦鬼烂无逃门,
三光弛隳不复暾。虎熊麇猪逮猴猿,(其余略)
皇甫湜曾写诗描写陆浑山大火的情景,此乃是追和之作。诗人先是说火势之盛,再是说祝融御火,最后讲了一番水火相克相济的道理。
全诗的意脉虽还不难找出,但用语如此竞奇,使人如何欣赏?我想无论是谁来吟读这首诗,都会产生一种呼吸闷塞之感。陈沆曾为此而不解:“昌黎言必由衷,何苦为此等不情无谓之词,以自耗其精思乎?”
从当时诗坛看,韩愈的用意是欲以奇异来纠正大历诗风的浮浅平滑、圆熟萎靡,不料却矫枉过正,走入了另一极端。
以奇求奇,已落下乘;用常得奇,才是高境。所以,刘熙载指出:“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此境之所以难以企及,乃是因为这个“奇”,并非寻常闻见之外,别有所闻所见之奇,而是“在饮食居处之内,布帛菽粟之间,尽有事之极奇,情之极艳,询诸耳目,则为习见习闻,考诸诗词,实为罕听罕睹”(李渔《闲情偶记》)之奇。
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的:“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见出美来。”
唐代张籍就是这样一位能从寻常的生活中开掘出不同寻常的艺术意义的诗人,王安石评价他的诗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集》)。
试看他的《秋思》诗: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写一个作客异乡的人被瑟瑟秋风触引起了对亲人的深深怀念,于是写家书以寄托思乡之情。虽然他在信中已尽可能地写下千言万语,可还是担心叮咛不至,就在行人带信出发时,又急忙拆开已封好的家书,要作补充。
诗人所表现的这种思忆亲人的心理活动,一般的他乡客居者都是有可能产生的,就像沈德潜说的是“人人胸臆语”。但是,诗人抓住了日常生活中感情活动的刹那片断,创造出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口中所无的艺术境界。
全诗句句是常语,句句又是奇语,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因而潘德舆推崇此诗是“七绝之绝境,盛唐诸巨手到此者亦罕”。
袁枚《遣兴》诗云:“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诗。”使寻常物变为绝妙诗,首先在于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力与洞察力。这就是法国美学家狄德罗曾说的:“艺术就是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的东西。”
再看岑参的《逢入京使》诗: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忆家思乡,是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也是古代诗人最普遍的情感之一。这个不知被前人吟咏过多少遍的题材,在岑参的笔下,被开拓出了新奇独特的意境。
诗的前二句以“故园东望”和“双袖龙钟”极写思家心情之苦之切,而恰好此时遇使者入京,走马相逢,没有纸笔,只得靠使者传语,以报自己平安无事,以此来告慰家人和亲友。
平凡的题材,常用的语言,由于注入了诗人独特的感受与发现,使全诗收到了用常得奇的艺术效果,正如谭元春所说:“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写出,后人蹈袭不得,所以可久。”
不仅常情可以写出奇趣,常景也可以写出奇趣来。试看窦向叔的《过担石湖》诗:
晓发渔门戍,晴看担石湖。
日衔高浪出,天入四空无。
尺寸分洲岛,纤毫指舳舻。
渺然从此去,谁念客帆孤。
宋宗元曾评诗中“日衔高浪出,天入四空无”二句云:“常景写来出奇。”这联上句写日出,下句写湖面,都是平平常常的景物,可一经诗人之手,这太阳是衔着高浪而升出水面,这湖面已容纳了天穹而四空虚无,确实给人一种新奇的感受,留下深刻的印象。
方孝孺曾经指出:“善为文者,贵乎奇其意而易其辞,骤而览之,娓觉其易,徐而绎之,虽极工巧者,莫加焉。”奇其意而易其辞,这便是用常得奇之关键。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永瑞百科 琼ICP备2024039176号-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