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9 09:35:17
“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端午”,“中正”也,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端午节最初是午月午日,有时还突出它的正时是在午时,所以也叫重午节。端午节源于古代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的图腾祭祀,是远古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别称最多的节日,又称端阳节、五月端、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正阳节、天中节、艾节、蒲节、重午、重五、午日、上日、夏节、龙舟节、浴兰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沐兰节、躲午节、屈原日、女儿节、小儿节、娃娃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解粽节、端礼节等。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入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因这天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又称“浴兰节”;古人端午吃粽子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明·沈榜《宛署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又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端午节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因此,人们又把端午节说成是“小孩节”或“娃娃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艾节”。在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这天,抱石跳汨罗江自尽,于是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
1.吃粽子:端午食粽为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粽子作为祭祀用品,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但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则是在晋代。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通常用箬叶、芦苇叶等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方状等。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
2.挂艾叶和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会将艾叶和菖蒲挂在门前或屋内,以驱邪避瘟。“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挂菖蒲是可以让那些出没的蛇虫鼠蚁绕行的。菖蒲,在民间素有“驱蚊小能手”的称号。古人认为,端午即午月午日,阳气最为旺盛之时,是草木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所以在这天采药、挂艾草,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会有特别的功效。
3.采药:采药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习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中国各地民间至今仍普遍保留着端午所采之药最为灵验的信仰。因为端午或这天午时,由于季节变动致使阳气极盛,但同时也是各种草药的生长最为茂盛之时,所以,这天采的草药最为灵验、有效。
4.斗草:南北朝时称“踏百草”,唐代称“斗草”或“斗百草”。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唐·白居易《观儿戏》诗云:“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据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云:“五月五日,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年华记丽》:“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缠五丝。”
5.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他(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把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在酒中加入雄黄(一种矿物,被认为有驱虫作用),以此来驱赶蛇虫。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古时候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
6.佩香囊:香囊又叫香包、香袋、荷包等,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佩在胸前,有避邪驱瘟之意。
7.拴五色丝线: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
8.画额: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9.佩长命缕:长命缕是端午节时的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益寿延年。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
10.吃五黄:指的是五种食物,分别是黄鱼、黄鳝、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这个习俗由来已久。据说端午节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在正午食用“五黄”可以驱毒避邪,同时也表达了希望家人身体健康、平平安安的美好寓意。
11.吃五毒饼:农历五月俗称为“毒五”,五日是“恶日”,正是蚊蝇毒虫肆虐猖獗的时候,因此,五月驱虫避邪是百姓的头等大事,吃五毒饼等于把“五毒”吃掉,使它们不能毒人。五毒饼是端午节特制的一种圆形糕点,上面印着五毒(蛇、蜈蚣、蝎子、蜘蛛、蟾蜍)图案。据说吃了它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12.避五毒: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穰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
13.薰苍术:薰苍术是中国民间用苍术消毒空气。即将天然的苍术捆绑在一起,燃烧后产生的薄烟,不仅会散发出清香,还可以驱赶蚊虫,令人神清气爽。
14.赛龙舟:赛龙舟的寓意是在于祈求和保佑,希望在新的一年中风调雨顺、去厄运、攘灾异、事事如意。赛龙舟是端午节一项重要民俗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和重视,它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其实,对于赛龙舟这项活动,有人说是因为纪念屈原产生的,当初,在屈原自尽后,百姓划船去救人,但却一无所获,后来,大家为了能够找到精神寄托其中的哀思,人们就荡舟江河之上,时间长了之后,就慢慢形成了今天的龙舟竞赛。
15.打马球: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中国北方民族没有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但会在端午这天射柳和打马球,这明显是来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竞技遗俗。
16.放纸鸢:人们在端午节到郊外游玩、放风筝、游览山水、欣赏花木、釆艾蒿等以愉悦心情、舒缓压力。
17.端午浴(沐兰汤):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煎水沐浴。《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端午浴,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18.躲端午:躲端五是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古时北方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
19.端午雨:端午下雨南方称之为龙舟水,洗龙舟水能去晦气、带来吉祥。北方认为端阳无雨是丰年。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南宋·许月卿《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临川人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清·赵怀玉诗自注亦引有“端阳无雨是丰年”的谚语。
20.悬挂钟馗画:江南苏、浙一带的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悠悠艾草香,片片棕叶长。端午佳节至,思念情意浓。龙舟竞渡欢,香囊辟邪忙。离骚千古颂,忠义永流芳。
下面分享三十首最美的端午节诗词,让我们一起在诗中体会源远流长的端午文化内涵吧!
1、
《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唐·权德舆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
寂寥斋画省,款曲擘香笺。
更想传觞处,孙孩遍目前。
正是端午的美好时光,祝愿老人能够活到一千年。衣服上都挂着带有共同心愿的彩色丝线,轻轻的衣裙衬托得身体更加美丽。尚书省内一片寂静,怀着诚挚的心意裁纸写上对亲友的祝愿。更是想用畅饮来传递心中的愿望,满眼都是孙辈孩子的身影。
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写在端午节那天,礼部尚书房内的端午习俗。开头写端午节,相互祝福,长命百岁的风俗。接着写衣服挂着带有共同心愿的彩色丝线,以示端午节风俗。接下来转而写到尚书省空寂无人的感触。
2、
《端午日赐衣》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佳节,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香罗衣是细葛纺成,柔软得风一吹就飘起,洁白的颜色宛如新雪。来自皇天,雨露滋润,正当酷暑,穿上它清凉无比。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
这首诗是杜甫在 757 年五月,诗人一方面因与肃宗政见不合,面临着被贬谪的可能。恰恰这时,他被授予左拾遗的官职,并得到了皇帝御赐的宫衣,兴奋之余写下了这首《端午日赐衣》。诗中描写了端午节的风俗,也表达了他对皇帝恩赐的感激之情。诗中通过对宫衣的描写,展现了宫廷生活的细节和端午节的特殊意义。
3、
《端午》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节的时候,已经接近夏天的中间了,白天的时间渐渐变长了。盐和梅己经在鼎里增添味道,美酒也在杯中倾倒。这是古人就留下的习俗,到现在已经很多年了。靠着栏杆方知木槿长得茂盛,对着水才发觉芦草真的很芳香。天下百姓生活幸福长久,各位大臣共保国家昌盛。大家对国家的忠贞如果能始终如一,这种美德一定也会在后世子孙中传扬。
唐玄宗开元年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作了这首《端午》,诗中描绘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意义,强调了忠贞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美好祝福。
4、
《端午》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日从何而来,前人传说是为了楚国大夫屈原。可笑汩罗空自浩浩荡荡,竟不能洗去忠直之士的冤屈。
《端午》是唐代文秀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有别于寻常写端午的诗作,而是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尽管后人百般歌颂、祭祀,像屈原沉江这样的悲剧毕竟发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简单地洗刷干净的。全诗言近意远,言简意深,具有发人深省的力量。“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句话以楚江的渺渺无尽反衬直臣冤屈之深,表达了作者对忠臣遭受冤屈的同情与不平,语言深沉,情感真挚,引人深思。
5、
《缺题》唐·李商隐
重午云阴日正长,佳辰早至浴兰汤。
凉风入座无消扇,彩索灵符映羽觞。
重五佳辰、凉风、浴兰、彩索、羽觞,交织成一幅快乐又绮丽的端午画面,画面中浮现辟邪驱疫民俗。以浴兰汤净身,还有以彩索五色丝线编成“长命缕”系手臂、画灵符等等都是端午节辟邪延命的习俗。
6、
《竞渡诗 / 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在石溪住久了开始思念端午时节的场景,在驿馆楼前观看开始行动的时机。鼙鼓初击时似雷声,兽头吐威,万人冲破齐声呼喊,跳跃着的浪花与飞鸟争先恐后。多条船像龙一样的向前冲去,果然获得了锦标归来。
卢肇早年生活贫困,但他志向高远,刻苦读书,曾四处寻师。会昌二年(842年),卢肇赴京赶考,与宜春人黄颇同行,袁州刺史成应元看好黄颇的前途,在离亭设宴席专为黄颇饯行。卢肇科场夺魁还乡时,正值端午佳节赛龙舟,刺史成应元笑脸相迎,执意邀请卢肇一同观赏龙舟比赛。卢肇感受到人情世故的巨大反差,有感而发,事后写了这首《竞渡诗》赠成应元。诗中描绘了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鼙鼓雷动,兽头凌雪,人们冲波竞渡,奋勇争先,展现了端午节的独特魅力和人们对胜利的渴望。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卢肇对自己科举夺魁的自豪和对未来的期望。
7、
《端午日》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年少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
不想跟从效仿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俗,只希望饮一杯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鬓边的白发一天天增加,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
在岁月面前无论是圣贤还是愚人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端午日》是一首七言律诗,通过描写端午节的热闹场面,衬出诗人对人生易老、年华易逝的悲叹。他不参与到热闹的节日庆贺中,既是年老体衰、力不从心的体现,也包含看透热闹背后空虚的无奈与悲凉。此诗情志相对悲观,透过诗辞可窥见当时晚唐的一景。作者当时已经年老,“不效艾符趋习俗”既是力不从心,也包含看透热闹背后空虚的无奈与悲凉。当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正是元和中兴前后,民间的生活处境虽然有所改善,但作者因为自身的年老体弱,又预见了晚唐时期宦官与藩镇冲突的必然,因此即使在端午,他也是懒散而痛苦,希望“蒲酒话升平”。“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也正因为前文叙述的原因,他才发出了时光易逝,几人流芳的感慨。
8、
《同州端午》唐·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满头白发垂到肩膀有一尺来长,诗人离开家乡至今已经度过了三十五个端午节。孩子们看到诗人总说起这些,对此深感惊讶,不理解他的这份思乡之情,还好奇地追问到底哪里才是故乡。
诗人殷尧藩是在年老之时,历经长久漂泊后,面对自己斑白的头发和又一个端午节的到来,感慨万千的情境下写下这首诗。诗中通过描述自己的衰老之态以及离家时间之久,反映出他对岁月流逝和长期远离家乡的慨叹,而孩子们对他思乡之情的不理解,更凸显出他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深切眷恋和那种无法排遣的孤独感。唯有故乡,才能够慰藉那漂泊的灵魂,也唯有在故乡,才能获得长久的安宁。
9、
《浣溪沙·端午》北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薄绸,明日端午节一定要浴兰汤。参与者人山人海,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布满河面。
你将那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只祈愿能与相爱的人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公元1095年(宋哲宗绍圣二年)端午,这时东坡被贬惠州已经两年了,侍妾朝云始终陪伴在他的身旁,不离不弃。他们二人之间感情极为深厚,彼此相知相爱。端午节的前一天,苏东坡问朝云有什么愿望,朝云只是表示,她希望苏轼给她一首好诗,并将其书写在自己的裙带上。苏轼就送给朝云这首词,词意是回忆往昔的美好时光,同时也祝愿朝云日后能够身体健康。所以,在这首词里,并未显现出被贬所带来的痛苦,反而是充满了轻松愉快且富有生活趣味的气息。虽然词中没有直接点明是端午节,但上片的“浴芳兰”以及下片的“彩线”“小符”这些元素,都是端午节的习俗,从而巧妙地点明了主题。而遗憾的是仅仅过了一年的1096年,王朝云因染时疫病逝。
10、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北宋·苏轼
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好将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
银亮的池塘,红色的栏杆,倒映在淡黄色的水波里,团团的绿叶托起清新的荷花。用兰叶浸水洗澡,用菖蒲花酿酒喝,天气清明而暖和。
需要用喝酒、聚会来酬谢端午佳节,这里有美酒歌舞陪伴。监狱里的草长的深,公堂上也静悄悄的,不妨多多的摆宴、游玩。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五月,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二个端午节。此时,苏轼心情稍为平静,与徐君猷(苏轼贬官黄州时的好友)同赏五月的风光,饮酒开怀,作该词以答谢之。上片,写端午时节,黄州一派清新升平气象。下片,写苏轼与徐君猷一起欢度端午节日。全词借景抒情,名为写端午酬节风俗,欣赏五月自然风光,实是借题发挥,歌颂徐君猷的善施政德,使民安乐的功绩,表露苏轼自己的忠君爱国忧民的愿望。
11、
《六幺令·天中节》北宋·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到了虎符缠臂的五月,又迎来了端午佳节。家家门前挂着青翠的艾蒿菖蒲,孩子们在野外放着风筝。人们端着飘香的粽子,携带着酒樽肉俎,到江边看龙舟竞渡。江面上龙舟竞发,彼此呐喊助威,还有一些人在江边悲壮地大声吟诵屈原的《离骚》。
楚怀王愚昧糊涂,楚国悲惨地被秦国灭亡。身处异乡的游子,情思满溢,涕泪涟涟,双鬓的头发不知道斑白了多少?新亭对哭早晚哀,眼枯泪尽陵阳处。屈原在汨罗江畔投江而逝,只留下了无数的让人痛断肝肠的诗句。
全词上片“述今”之端午节民间活动诸况,极力渲染当下“端午”诸种盛况,“虎符缠臂”,民间认为五月为“恶月”、“毒月”,瘟疫流行,毒虫滋生,因此要采取各种方法避邪祛毒。旧时人们用绫罗布帛等制成小虎形,缝缀儿童臂上,认为可以避恶消灾。“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民间将青翠的艾叶悬于堂中,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以僻邪驱瘴,有驱魔祛鬼之神效。“纸鸢”又称风筝。后面描述端午吃粽子、喝酒、划龙舟、吟诵《离骚》一系列活动。下片重在“感怀”,追述“湘累”的故事,“借古”而“启今”。湘累指屈原,屈原是赴湘水支流而溺死的,古人称之为湘累。
12、
《和端午》北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龙舟竞赛是为了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是忠烈之魂一去不返。国破身死后现在还有什么呢?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这首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是作者在端午节想到屈原有感而作。诗从端午竞渡写起,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是无限的悲哀与无奈,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
13、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北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五月是石榴花开得季节,杨柳被细雨润湿,枝叶低低沉沉地垂着。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这一天正是端午,人们沐浴更衣,想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秽气,举杯饮下雄黄酒以驱邪避害。不时的,窗外树丛中黄鹂鸟儿鸣唱声,打破闺中的宁静,打破了那纱窗后手持双凤绢扇的睡眼惺忪的女子的美梦。
欧阳修这首词传说可能是在端午节时为一位空守闺房的女子而作。词中提到了石榴花、绿杨、角粽、菖蒲酒等端午节的元素,以及女子沐浴、饮酒、听黄鹂鸟叫等场景,营造出了一种浓厚的节日氛围。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表达,展现了女子在端午节的慵懒和寂寞,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期待。
14、
《南乡子·端午》北宋·李之仪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恰似当时枕上闻。
端午佳节的黄昏被绵绵小雨浸润,我寂落的独自轻掩门扉。梁间的燕子带着它的雏鸟全都离开了,面对如此冷清的雨夜怎不让人黯然销魂,只能徒劳的向梁间寻觅燕子往日栖息的痕迹,怀念一下往日热闹欢欣的时光。旅居的客舍就好像乡野山村一样,有了喜悦的事情也没有人共饮一杯。这种没有知音好友分享陪伴的遗憾,只有黄莺的啼鸣了解,所以才殷勤的鸣叫安慰着我,就好像往日美好时光中在梦中、枕上听到的一样。
这首词即景生情,即事喻理,“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清幽、孤寂的端午节场景。 “小雨湿黄昏”,暗示着天气阴沉、潮湿,气氛凄凉。端午节本是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但在这里,却被诗人描绘成了一种忧伤、凄凉的情感。这也许是因为诗人身处异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不能与家人共度佳节,所以在孤寂中感受到了更深的忧伤。 “重午佳辰独掩门”,则体现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奈。重午是端午节的正午时分,也是人们庆祝端午节的重要时刻,但是诗人却独自一人掩着门,无法与人共享这份喜悦。这种孤独的感受,更加强化了诗歌中的忧伤情感。整首诗歌虽然情感沉重,但是却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家人的眷恋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和节日的珍视。整首词感情真挚和细腻,深婉含蓄,抒发了自己孤独,寂寞的情感。
15、
《端午即事》北宋-谢薖
卯饮缘佳节,昌阳荐一卮。
儿咨射团事,妻诵赐衣诗。
懒检三闾传,争缠綵五丝。
平生几端午,随分作儿嬉。
这首诗在端午日所写,营造了一种温馨而欢乐的节日氛围,令人向往。诗歌首联从饮菖蒲酒写起,这是端午的一大习俗,寄托了古人健身驱邪的美好愿望。接着的颔联描绘了一幅很温馨的画面。“射团”端午的一种游戏,就是将粉团和角黍(即粽子)装在盘中,以小角弓射之,中者得食。而“赐衣”是指杜甫在端午日写的一首诗“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孩子闹着要玩射团,而妻子在一旁读诗,这样的画面想想就觉得很美好。颈联“三闾”指的是屈原,很多文人都会在端午日悼念屈原,但此时的诗人却只想着给家人系上辟邪除病的五丝线。因为在他看来,人生能有几个这样的端午呢?能够陪着孩子嬉笑玩乐,便足够了。家人团圆,闲坐谈笑,这便是欢度佳节的最好方式。
作者谢薖(音同“科”)是北宋江西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与他的兄长谢逸齐名,人称“临川二谢”。
16、
《端午》北宋·许景衡
节序重重过,京华物物新。
安排黍生角,妆点艾为神。
穷巷无来客,他乡有故人。
挥毫非楚些,谁与吊灵均。
诗中描绘了端午节时的情景。在端午节这个重要的节日里,每一个人都会认真过节、庆祝节日。京城的各处都点缀着黍穗和艾草,表达对于丰收和健康的祈福。一些贫穷的人或者生活在他乡的人,可能无法有太多的客人前来拜访,但是他们也会怀念故乡和亲友,这样的氛围更加彰显出节日的温馨和感人之处。
17、
《减字木兰花·竞渡》北宋·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竞渡的龙舟高高地挂起一面面红旗,从柳阴深处的水洲出击。鼓声像春天的雷电,冲破烟雾,劈开波涛,直奔远处夺标目的地。围观人群的欢呼声震天动地,有惊退万人争战的豪气。在金碧辉煌的小阁楼西,夺得锦标的龙舟获得第一名回来了。
北宋词人黄裳在端午时节看到了划船健儿竞渡夺标热烈的场面,触发了词人的诗兴,于是写下这首词来赞扬了划船健儿们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上阕首句“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以“高举”、“飞出”两个动态的词语,写出龙舟赛开场的景象,开篇就将紧张激烈的比赛气氛渲染出来。“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这一句,写各条龙舟上的人擂鼓欢呼,声抵云霄,如同轰响的“春雷”,震人心魄。这些鼓声使划船人士气高涨,他们将小舟划得飞快,使它“直破烟波”,像离弦的箭一般前进。“远远回”是指龙舟到达远处再折回来。上阕两句,犹如一个紧追龙舟的特写镜头,将龙舟从出发到加速,再到折回的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其问数艘船争渡的激烈气氛,以及船上人高涨的气势,无不清晰呈现。
下阕转而写周围的人群:“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震”字准确重现了万人雷动的场景,可见此时已有龙舟胜利抵达终点,因此围观的人群爆发出了震天动地的欢呼。“惊退”的主语并非围观者,而是参加比赛的人,他们争相竞渡的豪气,能“惊退”万人,以豪语写豪情,相得益彰。“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衔”字的运用,将龙舟夺胜的姿态写活了。锦标,古时的锦标,也就是一面彩缎的奖旗,一般都悬挂在终点岸边的一根竹竿上,从龙舟上就可以摘取到。“第一归”呼应了“竞渡”的主题,对首句的“飞出深深杨柳渚”进行了完美的收结。
此词采取白描手法,注意通过色彩、声音来刻画竟渡夺标的热烈紧张气氛。同时,词还反映了人们热烈紧张的精神状态。龙舟飞驶,鼓击春雷,这是写参与竞渡者的紧张行动和英雄气概。欢声震地,是写群众的热烈情绪。衔标而归,是写胜利健儿充满喜悦的形象与心情。如此一来真实地再现了当日龙舟竞渡、观者如云的情景。
18、
《喜迁莺·梅霖初歇》北宋·黄裳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
持久的梅雨刚刚停下来,恰是红色的石榴花争相开放的时节。三角状的粽子外表呈黄色,似镶裹一层薄金一般;内为蒲根切段,洁白如玉,到处罗列着豪华的宴席。玩斗百草全然输在年少上,把彩丝连结在雪白的手腕上。把彩船停靠在岸边,舣船拢岸,来观看一对对的龙舟在水中央一起出发。
景象非常奇妙。其中难以描画的地方是激起的浪花飞溅得如湖间的雪花。彩色鼓的喧响声如雷,红色的旗子前进的速度快如闪电,直到锦制的标旗被夺完才结束。观望中,水天交接处到了日暮时分,还能看到有红色的帘子被高高掀起。划船回来时天色已晚,船上载着一路的荷香和天上那一轮如钩明月。
此词上片叙写端午节的风物民情和人们欢度节日的景况。开篇三句,写梅雨初歇、榴花争开、绛蕊似火等节候景物,突出节令特点,应端午景。“角黍包金”以下五句,叙写人们欢度节日的盛况:人们包粽子,酿制菖蒲酒,玳筵罗列,欢聚畅饮,以酬佳节;年轻人斗巧争胜,姑娘们“玉腕彩丝双结”,到处充满节日的气氛。“舣彩舫”三句,写作者将船停靠岸边,看龙舟竞发的情景。“齐发”二字,过渡下文。
下片承上片而来,着重描写赛龙舟、夺锦标的热烈场面。换头的“奇绝”二字概写龙舟竞渡的神奇,撮起下文。接着具体描写群舟竞渡的实况:龙舟两两齐发,如离弦之箭,劈波斩浪,向前射去,激起的浪花,“飞作湖间雪”;湖面上锣鼓声如同春雷轰鸣,响彻云天;红旗飞扬,龙舟闪电般冲向终点,直至夺摆锦标,竞赛才告结束。将龙舟竞渡的过程有条不紊地写了出来,写得有声有色,生动地再现了群舟竞渡的紧张、热烈、激动的场面和参加竞渡者誓夺锦标,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隋形。“望中”两句,写参观龙舟竞渡的人们,直到太阳下山,尚兴犹未尽,“朱帘高揭”,迟迟不愿离去,流连忘返的情景。最后三句,写作者日暮驾船载月夜归。“荷花十里”呼应篇首“绛蕊海榴”,应时令景物。“一钩新月”暗点归来时间,绾合全篇。词末以景结束,境幽景美历历如画,别开一境,余味不尽。
全词铺叙展衍,有点有面,有叙有议,声与色齐作,景与情交融,色泽艳丽,感情欢快,一幅太平治世的端午风俗画。
19、
《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南宋·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我放声吟诵楚辞,来度过端午。此时我漂泊在天涯远地,是一个匆匆过客。异乡的石榴花再红,也比不上京师里的舞者裙衫飘飞,那般艳丽。没有人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意,慷慨悲歌后,只有一身风动凉过。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墙东的蜀葵,仿佛也在嘲笑我的凄凉。杯中之酒,看起来与往年相似,我将它浇到桥下的江水,让江水会带着流到湘江去。
词人端午节怀念屈原,忧叹时局、自伤流落故作此诗。词开头两句说端午节匆匆来到,只是身在天涯只有靠朗读《楚辞》以消磨节日。“榴花”三句,写南渡后歌儿舞女仍不知词人咏《楚辞》之意。下阕自伤身世,本想承担北伐中原、匡扶宋室的大事,但无法实现。这正是最堪伤心处,于是天天借酒浇愁,年复一年。且将酒浇到江中,与屈原亡灵借酒勾通。
20、
《乙卯重五诗》南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乙卯,指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诗中描写了端午这一天人们的生活场景,这首诗语言质朴,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榴花繁多的山村风光,江南端午的风俗习惯,字里行间的闲适惬意,都浮现在我们眼前。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和对传统习俗的尊重。
21、
《贺新郎·端午》南宋·刘克庄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糈。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深深的庭院里石榴花开得正艳。彩绘的帷帘敝开,我身穿粗麻衣服,手摇丝绢小扇。中午的清风驱散暑气,显得格外清凉。青年们纷纷炫耀自己的节日装束。头上插着钗头彩符,身上佩着艾草扎成的老虎。争先恐后的来渡口观看赛龙船。我年纪大了,不愿再去与人拥挤,只是站在远处观看。任凭那些年轻人摇旗擂鼓呐喊,船浆起伏,江面上浪花翻卷飞舞。
屈原的精神千古永存,屈原的风致万世流传。他生平带着芳草,胸襟怀抱如美酒清醇甘甜。谁信在千载之后,他在江底的灵魂还会垂涎米粽。说什么是怕蛟龙发怒,才把粽子扔进江中给蛟龙解谗。唉,这些传说是多么荒诞。假如他一直活到今天,倒不如与世皆醉死在当年,反而省去许多苦恼怨烦。想到这里便有兴作此词以为笑谈,凭吊一下千古含冤的屈原。
本词为端午节吊古之作,咏端午节的风俗人情,提起端午节自然联想到屈原。词人托屈原之事,抒自己的怨愤之情。上片写端午节时当地的民俗风情及作者的感受。开篇三句点明时节。作者用物巧妙,石榴花开于五月,照应端午。“画帘开、束衣纨扇”写出气温特点,清爽宜人。“儿女”三句写青年们争夸装束,兴高采烈,游人观渡,万人空巷,热闹非凡。“纷纷”二字描绘出少年们争先恐后、兴高采烈的模样,词人用少年的年轻活跃为下文衬托自己的年老疏懒做铺垫。自己的“束衣纨扇”与儿女们的“新样钗符艾虎”对比鲜明,以儿女们的欢乐反衬出自己的无聊及年华已逝的落寞心绪。而“钗符艾虎”四字再次写实景点节令,切题之“端午”。“老大”与少年”、“慵”与“争”相对比、“作戏”与“旗鼓”相呼应,生动地刻画出词人旁观者的姿态。“溪雨急,浪花舞”本是自然景色,这里借自然景色的变化描绘年轻人争渡的场面,极富动态之美。在这生龙活虎的“少年”的衬照下,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那种年华已晚,身遭废弃的抑郁不平之情,隐然可感。
下片写对屈原的怀念及歌颂,对投粽民俗表示不认同的态度,颇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味。“灵均标致高如许”是对屈原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使作者对屈原的崇敬跃然纸上 。“忆平生”二句回想以前自己以屈原为楷模,但却生不逢时。“纫兰佩”、 “怀椒醑”则是引用《离骚》中的诗句,展现出原生前的高风亮节。“谁信”三句,词人认为投粽入江祭屈原的风俗属无稽之谈。 “谁信”是反诘,意即不信。词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往水里投几个粽子无济于事,那些神话传说荒诞不经,倒不如学一学屈原精忠为国、高洁不污的品格,比搞这些表面文章强多了。“蛟馋龙怒”暗指嫉贤谗能的阴暗小人,此处词人实质上是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与愤懑。“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这几句忧愤尤深,意谓屈原若在今世,还会忧愤满腔再度投江的。与其清醒而苦恼,还不如“醉死差无苦”。这既是说屈原,也是说自己。如今当政者苟且偷安,不思振作,自己又能做什么呢?只有长歌当哭而已。“聊一笑”,实是苦中作笑,含泪的笑,足见词人对当权者极度的失望乃至绝望之情。
咸淳三年(1265年)时值端午节,作者看到路上行人精心打扮,一片喜悦氛围,殊不知国家危如累卵,又想到自己年近八十,却“前后四立朝”,仕途坎坷,屡遭挫折,胸中有许多牢骚不平之气,便借屈原事一吐为快,创作此词。全词从院内写到陌头,是一幅端午风俗图,但深有寄托,暗含着年华已逝,壮志未酬的抑郁不平之情。
22、
《端午》南宋·朱元升
谁家解崇吐千瓶,丹墨交辉走百灵。
尽使跬蛇归药笼,又缠萧艾作人形。
安得彩丝十万丈,东南西北系飘零。
诗中描绘了端午节时人们庆祝活动的情景。在这个节日里,每户人家都要煮粽子,解崇酒,以此来祭祀屈原和纪念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会制作出蛇形的香囊和草人等物,象征着避邪消灾和祈求平安健康。在这个场合下,艾叶和五彩丝线则被用来装饰这些物品,为它们赋予更加美好而神秘的色彩。
整首诗意境优美,描绘了端午节的传统风俗和各种祭祀活动,展现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和重视。其中“跬蛇”、“萧艾”等细节生动真切,令人感受到了诗人生动的语言表达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23、
《夔州竹枝歌》南宋·范成大
五月五日岚气开,南门竞船争看来。
云安酒浓曲米贱,家家扶得醉人回。
端午这天山中雾气消退,南门外举行龙舟赛事,热闹非凡。行人络驿不绝,百姓争相观看。此地处于四川云安,盛产香醇的米酒。酒的味道很甜美,价格却又不昂贵,深受人们的喜爱。在端午佳节,尽兴游玩的人们,难免欢聚一堂,畅饮美酒。酒多易醉,曲终人散后,无不是东倒西歪,醉醺醺相互扶携着归家。太平盛世里,百姓安居乐业,怡然自得。
24、
《端午三首》南宋·赵蕃
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
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
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都说作诗是为了赠汨罗江,作为当今的快乐又奈何。我曾经听说对着木雕神像祈求幸福,试着向用艾草装束的人偶祝福。明明是忠言,却不被楚王采纳,最后落得个沉江而死的下场,但是留下的文章却像星星一样永垂不朽。再倒一杯昌歜酒,为屈原而击节歌唱吧!每年端午节都会下雨刮风,像是为屈原喊冤陈情。我想要找人谈谈这些心事,只有屋舍南北的鹁鸠叫声。
《端午三首》是南宋赵蕃的一组关于端午节的诗。第一首诗是写端午节人们对屈原的祭念,表现了人们对屈原的同情。第二首诗是端午时候诗人对于屈原忠不见用陈江而死,但是诗文传千古的感概和惺惺相惜之感。第三首诗是诗人端午时候读历史有所感触,却找不到人倾诉。
25、
《澡兰香·淮安重午》南宋·吴文英
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银瓶露井,隐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约。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蒻。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
情人手腕上系着五色丝线,篆文书写的咒语符篆戴在头上,以避邪驱疫。在天青色纱帐中,她睡得格外香甜。在庭院中花树下摆好酒宴,在窗前轻摇隐扇,当歌对饮,往日的美景历历在目。当时曾在她的石榴裙上题诗写词,今天窗外的石榴已经凋残,曾经的欢乐已逝,光阴似箭,沙洲上柔嫩的蒲草在风中摇曳,茫茫如一片青烟。
请不要再唱江南的古曲,那幽怨悲抑的哀曲,怎能安慰屈子的沉冤?春风和煦中燕子已生小燕,连绵细雨中梅子已渐渐黄圆。正午的骄阳正烈,美人是否也在幕帘中沐浴香兰?想她一定会回到绣楼,剪下菖蒲浸酒,自饮自怜。怅望中我仰望苍空,看那一弯新月冉冉升起,那清淡的月光伴随着我,来到这海角天边。
这首词写于端午节,所以词中以端午的天气、习俗作为线索贯穿所叙之事和所抒之情。从追忆往昔写起:过去每逢端午佳节这位冰肌玉肤的人儿总要早早推帐揽衣而起,准备好应节的饰物,打扮停当,欢度佳节。这里颠倒叙述次序,意在强调题面之“重午”。“银瓶”三句连用四个有色彩感的美丽事物,极精当地描绘出昔日的欢会,或在花前树下,或在华堂之中,环境固然美好,人亦年轻风流。如今,石榴花谢,人分两地,乐事难再,不由得让人伤感。“黍梦光阴,渐老汀州烟”,这里形容光阴似箭,时光易逝,盛衰无常。连烟都要变老,何况石榴花呢?因此,从景物的衰败中以见人事的变迁,更使人感慨人事全非。
26、
《端午日》宋·李龏
高门高挂艾天师,玉臂还缠五彩丝。
我只一杯昌歜酒,羲皇窗下读骚辞。
诗中描绘了庆祝端午节的场景。高门上挂着艾草和菖蒲,象征着驱邪避疫的符号,体现了人们对于健康幸福的向往。女子手臂上缠着五彩丝线,代表着美好生活和幸福家庭的象征。而作者自己则只拿起了一杯昌歜酒,在羲皇窗下静静地读着经典的古籍文化,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之中。
整首诗情感平和,淡雅清新,让人感受到了端午节传统文化和庄重气氛的同时,也展现出了作者对于内心寻求安宁、追求精神信仰的态度。
27、
《小重山·端午》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到处采撷艾蒿、蒲草繁忙,谁家的青年男女,准备过端午节?五色丝带缠绕着手臂唱歌跳舞。我内心惆怅,还有谁在端午节追悼屈原?
过去的事不要评论衡量,屈原忠义气节,可与日月相比。读完了《离骚》总能感到悲伤。没有人理解我的心情,只有在树荫底下乘凉。
此词以端午节为载体,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全词运用对比手法,词的上阕以众人的繁忙喜庆和词人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以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词人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同时上阕的“处处忙”与下阕的“无人解”又形成鲜明对比。“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淡忘端午节浓厚的历史内涵,表达了词人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深切怀念,“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之情,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小重山·端午》是元曲作家舒頔(dí)的作品,作于明朝建立(1368年)之后的一个端午节。词人舒頔在端午节这天,看到到处都在忙碌庆祝端午的景象,如碧艾香蒲等习俗,联想到历史上与端午相关的人物和事件,如屈原,从而引发了诸多感慨。面对热闹的节日场景,内心却有着无人理解的惆怅,以及对屈原忠义之气的追思和对其遭遇的感伤,在这样一种复杂的心境下创作了此词。
28、
《已酉端午》元·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突遇风雨天气昏沉阴暗,汨罗江上无人凭吊逝去的屈原。盛开如火的石榴花好像也在笑话我,陶渊明即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
诗人在端午节遇到风雨,天气昏暗,使得汨罗江上没有人祭奠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者,屈原忠心为国却屡遭贬谪,怀才不遇,千年后的风雨还耽误了人们对屈原的祭奠和怀念,整个汨罗江上没有一处可以凭吊屈原英魂的地方,诗人心中不由得伤感起来,然而开放的榴花似乎在嘲笑诗人自寻烦恼,于是诗人只好自嘲的引用陶渊明的事迹,纵然陶渊明这样的纵情山水的隐士,对屈原的仰慕之情也丝毫未减。全诗在平淡的天气描写和议论中抒发情感。此诗起句写景,先写端午节的天气,晦冥而有风雨,借景抒情,运用风雨之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第二句兴“英灵何在”之叹,诗人想起了屈原的怀才不遇,运用屈原之典故,进而感伤身世,为屈原以及自己的怀才不遇而感到愤懑,“汨罗无处吊英灵”一句中的“无处”既对应了上文的风雨晦暝,也抒发了屈原英灵无人凭吊的伤感。后两句将“榴花”拟人化,一个“笑”字赋予榴花以人的情感,使得全诗生动而蕴含趣味,诗人在与榴花的交流中,借榴花之“笑”流露自己虽有才华但是不得志的情感。巧用了陶渊明的典故,运用对比的方法,表在自嘲,实指超脱自我。一个”醒“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回味无穷。整首诗委婉多姿,工致含蓄,表现了诗人贝琼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哀伤,也同时抒发虽不被赏识但仍旧洒脱的豁达精神,表达诗人对隐士人格和精神的向往。
此诗作于公元1369年(明太祖洪武二年)夏历五月初。诗人在端午节遇到风雨,天气昏暗,看到汨罗江上没有人祭奠屈原,心中感慨作下此诗。诗中先写端午节的天气,晦冥而有风雨,接着兴“英灵何在”之叹,诗人想起了屈原的怀才不遇,进而联想到自己,为屈原以及自己的悲惨遭遇而感到愤懑。
29、
《端午日小酌》明·王世贞
榴花乳燕各争新,角黍蒲觞次第陈。
荐罢三闾还自笑,此生难作独醒人。
诗中描绘了在端午节这个重要的日子里人们举行小酌的情景。榴花盛开、燕子飞舞,象征着夏季的到来;而角黍和艾草则被用来装点酒席,表达对于收成和健康的祈福。人们围坐在酒桌旁,品尝着美酒佳肴,畅谈人生,感受着节日的喜庆气氛。
整首诗抒发出一种豁达自在的情怀,诗人以自己为喻,表示在这样欢乐祥和的日子里,难以做到真正的“独醒人”,因为他已经被周围的环境所包围和影响。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于节日的喜爱和对于人生的思考,也体现了他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珍视和热爱。
30、
《午日观竞渡》明·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在端午节这天,围在岸上的人们,惊骇地观看着龙舟在水上嬉戏,并不知道木兰舟的来历。船上彩旗在空中翻飞,猎猎作响;敲击的锣鼓喧闹,响彻江水。从古到今屈原的冤魂不散,楚国的风俗至今仍存。闲暇的日子正适合在江亭喝酒聚会,诵读《离骚》,哪觉得其中的忧愁。
《午日观竞渡》是明代边贡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描写了端午节在江边观看划龙舟的情景。从赛龙舟的风俗开始写起,触景生情,表明了对屈原的敬仰,对异乡的端午风俗的赞同。
首联写端午节人们观看赛龙舟的场景。表现了端午节时期热闹的场面。把划龙舟的场面比作群龙在水上游,形容龙舟的气势和速度。木兰舟是指用木兰树皮做成的小船,这里暗指屈原投江时所乘的船。不知原是木兰舟,表示观众只看到了竞技的乐趣,而忘记了划龙舟的由来和意义。
颔联全面描写了龙舟的装饰,赛龙舟的热闹场面。云旗是指龙舟上飘扬的旗帜,猎猎是风声,翻青汉是指旗帜在空中飞扬。雷鼓是指划龙舟时敲击的鼓,嘈嘈是鼓声,殷碧流是指鼓声响彻江水。这两句用了对仗和排比的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气势。
颈联进而转向了对屈原的思念。在端午节这天,人们都会祭念屈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风俗至今仍然存在。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敬仰和对楚国的怀念,也暗示了诗人自己也有类似屈原的遭遇和心境。
尾联直接抒情,诵读《离骚》,吐露了诗人的生活。回到了诗人自己的感受,揭示了诗人观看划龙舟的目的和心态。醉讽离骚是指喝酒后吟咏屈原的《离骚》,不解愁是指不能消除忧愁。此处表达了诗人想借着划龙舟和吟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但却发现这些都不能真正解决自己的问题。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永瑞百科 琼ICP备2024039176号-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