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7 09:54:29
宜章县
湖南省郴州市辖县
宜章县,隶属于湖南省郴州市【,地处湖南省南端,南岭山脉中段,骑田岭南麓,东靠汝城县,西接临武县,北于郴州市北湖苏仙区接壤,南与广东省乐昌市、乳源瑶族自治县、阳山县交界,东北与资兴市相连,西南与广东省连州市毗邻,总面积2117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宜章县下辖14个镇、5个乡。截至2022年末,宜章县常住人口56.29万人。
宜章古称义章,建县于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已有1400年的历史。宜章是朱德、陈毅领导湘南起义的策源地,全县有3780人跟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解放后被国家民政部认定的革命烈士有1670人。宜章养育了中国早期工人运动杰出领袖邓中夏,以及党政军优秀人才毛科文、胡少海、张际春、陈光、欧阳毅、曾志、彭儒、肖新槐、吴仲廉等。
历史沿革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后梁萧铣在荆州称帝,据有郴州,称桂阳郡,析郴县南境始置义章县,县治设永福下村(今麻田镇新村)。
唐武德七年(624年),义章县并入郴县;八年,复置义章县,属潭州桂阳郡。长寿元年(692年),义章县分置义章、高平两县,同属江南道桂阳郡。义章县治仍设在永福下村,高平县治则设在今宜章县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废高平,徙义章于高平县治,属郴州。
宜章县风光
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为避太宗赵光义讳,将义章县改名为宜章县,属湖南道郴州军。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宜章县属岭北湖南路郴州。至元十四年(1277年),属湖广行中书省湖南道郴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宜章县属湖广行中书省郴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属湖广行中书省郴州直隶州。
清顺治四年(1647年),宜章县属湖广行省郴州直隶州。雍正二年(1724年),宜章县属湖南省衡永郴道郴州直隶州。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宜章县属湖南省衡永郴桂道;民国三年(1914年),属湖南省衡阳道。民国十一年(1922年),湖南道制撤销,宜章县直属湖南省政府。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属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属湖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1月,宜章县属湖南省郴县专区。
1950年11月,郴县专区更名为郴州专区,宜章县属湖南省郴州专区。
1952年11月,宜章县属湖南省湘南行政公署。
1954年7月,复置湖南省郴县专署,宜章县复属郴县专署。
1959年3月,临武县并入宜章县,县治设宜章县城。
1961年7月,临武县分设,宜章县和临武县均属郴州专署。
1979年3月起,郴州专署改名为郴州地区行政公署,宜章县属之。
1995年5月22日,郴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宜章县隶属郴州市。
2015年9月,《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推进省直管县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出台。根据《方案》,宜章县成为湖南国土资源省直管县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县(市)。
历史文化
综述
宜章自隋置县以来,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宜章县独特的地域文化。在社会和群众中影响较大,底蕴较深的有:
莽山瑶族文化。瑶族文化贯穿莽山瑶族生活、生产、风情、风俗等。主要有瑶族盘王节文化,至今仍传承着许多原汁原味的瑶族风情,中央、省内外许多学者、媒体都慕名来采风,并在各媒体常有报道。2003年,湖南省文化厅授予莽山瑶族乡为“百优群众文化艺术之乡”。
“夜故事”,“夜故事”是宜章城关传承较好的传统文化,1995年,湖南省文化厅授予宜章城关镇为“百优群众文化艺术之乡”。2008年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湘南小调,即“宜章小调班”是宜章群众文化的一大品牌,在全县农村业余剧团中十分盛行。至今仍有麻田等6个小调班常年活跃在全县的村村寨寨。湖南省文化厅先后于1997、2005年授予麻田小调班、黄沙镇大元村小调班为“农村百佳业余剧团”称号。
宜章祁剧,是1961年宜章办专业剧团时,从祁东请师傅来传教的,至1985年宜章祁剧团撤销时的20多年中,宜章祁剧在宜章影响很大,在宜章南部乡镇,不少业余剧团专唱祁剧,至今仍有不少祁剧爱好者。
地名由来
宜章古称义章,因境内有大章、小章二水而得名。后因避宋太宗赵光义讳,改义章为宜章。
文物古迹
宜章县是一座有着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古城,文物丰实,有85处不可移动文物,已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3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
湘南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
位于宜章县城关镇中夏街西侧,今宜章县文物管理所设于其内。旧址占地4300平方米,系庭院式砖木建筑。原大门在南,入门有两耳房。主体建筑分为前栋、东栋、西栋和后栋。前栋为平房,余皆各二层楼房。东、西两栋对称,东面临街有杂屋四间,全部屋面为硬山顶,盖小青瓦。地面平铺青砖,楼面钉铺木板。东、西、后三栋呈“u”形,内设走廊通道。1928年1月朱德、陈毅在宜章发动“年关暴动”建立地方政权,组建中国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三师。指挥部设在后栋,朱德、陈毅住东厢各一间,其余为暴动指战员和中共宜章县委负责人住房。并在旧址一举擒获伪县长杨孝斌、黄德珍和土豪劣绅20余人。该址始建于清顺治十年(1653),时为守备署。嘉庆十七年(1812)重修一次。民国元年为警务局。民国7年改建为县立女子学校。1949年秋,易名为宜章城区立小学。1954年,改为城关镇一完小。1969年、1971年将前后栋及东、西两栋北端拆除,前、后新建二层红砖楼房。198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旧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继后又拨款修复东、西两栋。1988年,学校搬迁,该址交县文物管理所管理。199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1999—2001年国家投资500万搬迁原占用单位幼儿园,恢复旧址南一层、北二层楼房及西面侧门,维修东、西两栋楼房,添置消防设施,并配套建设了2000平方米的湘南起义纪念馆。
风俗人情
婚嫁习俗:提亲。县内男女婚嫁,无论是自由恋爱还是媒人介绍,男女双方在初步互相了解认识的基础上,由男方向女方父母或兄长提出求婚,求婚时男方带上一定礼品,俗称见面礼,拜访女方父母或兄长,向人简单介绍自己和家庭情况;少部分农村寮庄,还讲究年庚八字。迎娶。定亲后,男方确定迎娶日期,俗称选日子。男方择定成亲吉日后,提前告知女方,以便女方准备嫁妆,男方也整修新房,购置结婚用品,结婚前几天向亲友送请柬,准备送给女方的聘礼。结婚这天,讲究的家庭,则先约请好迎亲用的小车、中巴车、拉结婚用品的工具车,车体披红挂彩,写上“良缘佳偶”、“天作之合”等颂词,由媒人或女方的至亲好友带着男方的迎亲队伍去女方家接新娘及女方宾客、伴娘。有条件的新郎新娘准备好摄像机把整个迎新场面拍摄下来。然后迎接亲朋好友到酒家上宴,少的十几桌,多的几十桌,新娘新郎逐席敬酒。出嫁。全县城乡,特别是农村,女方在出嫁前几天内,一是准备嫁妆,二是通知至亲好友(一表示庆贺,二帮助备办酒席,迎接男方接新队伍的准备事项)。城镇男女青年结婚比农村简单而隆重,男女双方办事讲求简单而时髦,男女双方两家合在一起办酒席请客,一起发请柬宴请宾客。新郎新娘在酒席中先敬双方父母和本家辈分高的长辈,然后再依次向宾客敬酒。婚礼。无论城乡,婚礼形式内容大同小异。新娘披婚纱,新郎着西装,男女胸前佩带绣花一朵。结婚礼节:新娘乘彩车临门,由喜娘扶出,入男家堂屋,朝内而立,新郎从内室出,也与新娘朝内立,主婚人(或介绍人)居中率新郎新娘祭告祖宗,向男妇双方家长行礼,然后新郎新娘相对行礼,向男女来宾行礼,男女来宾代表致祝词,新郎新娘行答谢礼,最后由傧相送新郎新娘入洞房。闹洞房的人往往先讲几句祝词,如“夫妻恩爱,早把儿带”、“吃你果子,早生贵子”,以示庆贺。闹洞房时,极少数人也出一些难题“刁难”新郎新娘。但大部分还是采取文明婚礼的多,如唱歌、跳舞,讲一些夫妇间的笑话,猜谜语等诙谐浪漫的节目,形式多样,具有新时代特点。
方言
宜章县的语言(方言)分为二类,一是以玉溪镇为中心的宜章官话,它属西南官话,发音与西南官话(四川、重庆、贵州)大致相同,只是语调之间的微小差异;二是以赤石方言、梅田方言、一六方言为代表的地方方言。宜章方言纷繁复杂,赤石、梅田、一六三种方言与宜章官话不同语系,他们之间不能相互进行语言交流。一六方言区域内的笆篱堡、白沙圩、关溪圩还有一种当地人所谓的“军话”,这种话类似宜章官话,这是因明代茶陵,攸县籍人到宜戍边形成的。三是玉溪镇的水浸窝村190人讲客家话;一六方言区域内的11个乡镇境内还有讲当地特点的客家话的人约44300人;四是分布在玉溪、梅田、麻田、长村少数村庄约2000余人,莽山瑶族乡约3200人讲瑶语,亦称为勉语藻敏方言。此外,迎春镇的山上和浆水乡的大地岭土话,称为“方言孤岛”。
宜章为楚粤孔道,且矿产丰富,县内矿山发展迅速,于是在矿山形成独立于宜章方言的“矿山话”,主要有近似于湘方言的瑶岗仙矿话;近似于普通话的杨梅山矿话;带有浓重粤方言的梅田矿务局话。这些矿区附近农村的青年农民多数亦讲附近矿山方言。
宜章方言虽然纷繁复杂,县境内的各土语区人民在严肃的场合均会讲流利的宜章话,宜章官话是宜章人民共同使用的方言。
风景名胜
中夏公园
宜章县中夏公园是宜章县委、县人民政府为纪念中国的创始人之一、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邓中夏同志诞辰100周年修建的。邓中夏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生于宜章县太平里乡邓家湾村,“八·七”会议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9月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中夏公园位于县城南京洞开发区,占地面积50亩,初步建成了公园广场,公园牌楼、陵园配房、陵园台阶、纪念广场等主要项目;邓中夏铜像屹立在纪念广场中央,底座至铜像高9.4米,铜像身高3.9米,国家主席亲自为“邓中夏同志”铜像题名,欧阳毅将军和湖南省政协主席刘正分别为“宜章烈士陵园”、“中夏公园”题字。
湘粤古道
自郴州市城区裕后街至宜章县城关镇南关古街三星桥,全长九十里,又称盐铁古道、官帽大道,史籍称驿道、峤道。史载湘粤古道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距今已2200多年。古道宽3米,距面均为上好青石板。过往骡马长年累月踩踏,古道石板上留下了众多深深的蹄印,如石匠雕凿一般,故又称为“骡迹路”。
三仙洞溶洞
位于距宜章县城13千米的沙坪乡。相传是因鹤仙、狮仙、龟仙在此修炼时,闻八仙之一的铁拐李过境,欲得大仙指点,竞先出洞,撞出三道洞口而得名。此洞结构奇特,共有上下五层,层层迂回贯通。洞中水景、沙景、石景各具有特色,旖旎万千。有石人、石笋、石柱、石门、石扇、观音莲、摩天大厦等从多景观,鬼斧神工,千奇百状。
莽山国家森林公园
莽山是地球同纬度保护最好的一片原始森林,东、西、南与广东省乳源、连州、阳山相连,莽山地形复杂,山峰尖削,沟壑纵横,境内1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50多座,最高峰猛坑石1902米,称作“天南第一峰”,蜿蜒山间的长乐河是珠江的发源地之一。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首批十四个自然景观区和新潇湘八景之一,2008年被评为国家4A级风景区。
地方特产
莽山绿茶
原种为土茶,据民国版《宜章县志》记载:莽山“以崖子石之山茶、莽山思仁坳之横水茶为最佳,其性凉,能解热毒,可治痢疾”。莽山茶栽培过程中不施用任何化肥与农药,无污染,无公害。泡时清香飘逸,饮后甘苦回味,具有清热解渴、提神美容促消化的功效。采茶精挑细选,炒茶火候准确,揉茶轻搓细揉,烘焙竹笼木炭。“莽山银翠”茶,条索紧结,肥硕,银毫满披,栗香浓郁,耐冲泡,1996年获“湘茶杯”金奖。1997年被评为“湖南名茶”,1999年、2000年在湖南农博会上连获金奖。
宜章脐橙
宜章是脐橙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基地,总面积达7.3万亩,年产脐橙2000万千克,宜章县地处柑橘产业带的最适宜区,有宜果山地36.4万亩。宜章的脐橙肉质脆嫩,风味独特,是优良的保健营养绿色食品,而且它的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各类营养成分,经常食用可以降低胆固醇、分解脂肪、清火养颜。
莽山苦笋
又叫“仙笋”,生长于海拔500—1600米林间、草丛、高寒山区肥沃原野。该产品可炒食,可汤食,入口微苦,苦后而甘,鲜美无比。因其性味寒苦甘平,有消火降火、清热解毒、调理肠胃、促进消化、增进食欲的功效,内含丰富的维生素、蛋白质、氨基酸、粗纤维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份和微量元素。2000年,获省农博会“明星产品”称号。
宜章香柚
果形美观,皮薄光滑,单果重1.5—2.5千克,果肉饱满,蜡黄色、晶莹透亮、柔嫩多汁、酸甜适口、香气浓郁、无核,可食部分60—68%、可溶性固形物10.7—11.6%、全糖9.17—9.86克、全酸0.734—1.011克,并富含多种维生素与营养成分。果实10月中下旬采收。果实耐贮存,用塑料袋包装不须其它处理便可存放半年,品质仍佳,素有天然罐头之美称。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永瑞百科 琼ICP备2024039176号-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