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1 10:48:43
在群星璀璨的唐诗文化中,关于送别的诗有很多,比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他们都有一种依依惜别的伤感与落寞,但是有一首诗句,非常另类,他慷慨悲歌,信念坚定,没有丝毫的离别不舍之情,这首诗就是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北风狂吹,漫天白雪,在如此恶劣的的自然环境下,诗人和朋友要分手了,诗人丝毫没有伤离别,反而用更加悲怆的诗句,写出了心中那慷慨激昂的情绪。
这首诗的作者高适,唐朝著名边塞诗人,他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这是高适写给朋友董大的送别诗。这么一个朝廷高官,那他送别的董大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
一个人的朋友圈,就是他所在的阶层。这个董大也不是泛泛之辈,这么说吧,他就是当时乐坛的扛把子,天王级的存在。他本名董庭兰,因为排行老大,所以叫他董大,他原是盛唐时期著名的音乐家,善抚古琴。
董庭兰是陇西人。 他少年时并不肯读书,到处游荡,甚至做了乞丐,向人讨饭。后来因为玩音乐,成为社会名流,他的代表作品是《胡笳十八拍》,这是一首中国古琴名曲,据传为东汉末年的蔡文姬所作,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胡笳十八拍》是古乐府琴曲歌辞,一章为一拍,共十八章,所以叫《胡笳十八拍》,他说了一个“文姬归汉”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东汉末年世道大乱,董卓掌权的时候,当时有个大文豪叫蔡邕,文章随便一出手就是热搜顶流,蔡文姬就是蔡邕的女儿。董卓想笼络人心,就把蔡邕请来做官,对他十分敬重,三天里连升三级。
后来董卓被司徒王允设计杀死,蔡邕比较念旧,想起董卓待他不错,便叹了口气。但这却惹恼了司徒王允,你蔡邕居然给乱臣董卓叹气,说明你是乱党,直接把他抓了起来。最后蔡邕就这么死在监狱里。
蔡邕死后,蔡文姬就从一个富家千金,流落成了乱党之女,生活非常困顿。当时中国还是到处战乱。蔡文姬跟着难民到处流亡。不出意外的话,蔡文姬就出了意外,她碰上南匈奴兵,被他们抢走。匈奴兵见她年轻美貌,就把她献给了南匈奴的左贤王,左贤王便逼蔡文姬做他的妻子。蔡文姬在塞外度过了12个春秋,生了两个儿女。虽然左贤王很宠爱蔡文姬,但她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渴望有朝一日能够“归汉”。
后来随着曹操军事力量的不断强大,吕布、袁绍等的割据势力被逐步削平,中国北方遂趋于统一。这种情况下,曹操出于对大文豪蔡邕的同情,用金银珠宝将蔡文姬从匈奴赎回自己的阵营。
这首《胡笳十八拍》就是蔡文姬在重返中原故土的途中,百感交集,借用胡地的胡笳音调创作的作品
而我们今天的主角董大,就非常善于演奏这首曲子。大唐当时很多的诗人都跟董大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声》,其中有这么一句话: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说董大一弹琴,神仙怪鬼甚至连半兽人都跑来听。还有这句:
川为净其波,鸟亦罢其鸣。
说董大的琴声,能让泥沙汹涌的江河开启自滤模式,能让叽叽喳喳的小鸟开启静音模式。
董大还是经久不衰的乐坛常青树,如今华语乐坛的天王周杰伦,2000年发行第一张专辑,如今过了20多年,他的歌曲依然是热门,但是周董在董大面前,也不敢擅自托大。董大董天王呢?他的音乐在100年后,依然霸榜热搜,董大是中唐前期的人物,而晚唐诗人元稹就在诗中还赞道:"哀笳慢指董家本”,你以为这就完了吗?远远没有,后来大唐都灭亡了,但是董大的琴声没有消亡。直到200多年后的北宋,大诗人苏轼还有《破琴诗》云:
谁云十三弦,音节如佩玉。
悬知董庭兰,不识无弦曲。
那董大和高适是怎样一段友谊呢?当时董大成名已久,然后开始向政界人士靠拢,就成为唐朝宰相房琯的门客,高适和杜甫,跟房管关系都不错,经常是酒宴的座上宾。
不过高适和董大之间很可能是一种塑料朋友,我举个例子,高适遇到李白杜甫,他们曾同登禹王台,煮酒论文,谈古论今,登临凭吊,狂歌痛饮。但是后来李白因为支持永王李璘造反,而成为阶下囚,高适当时正是淮南节度使,奉命讨伐叛军,正好掌握着李白的生死,李白给高适写信,他不回,李白妻子去高适府上求情,他不见。
不过我们也不能苛求高适什么,李白实质上就是高适的对手和敌人。高适的身份地位决定了他不能为李白说情,他不敢也更不能因私情搭救李白于水火之中,万一因为李白把自己搭进去怎么办?他作为一个政客,他的身份不允许他这么做。
所以当我们把高适和董大当做朝廷政客和一个宰相门客来看时,就会觉得,高适跟董大未必有什么深厚的友谊,只不过董大因为是宰相的门客,高适当时还没爬到权力顶峰,这无非是高适政治投资而已,即便高适跟董大有些交情,估计也不多。但是这些交情足够高适写诗两首。高适的别董大,一共两首,后一首是这么写的: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这两首诗的作诗时间一直有争议,有的说是高适一口气写了两首别董大,有的说高适跟董大分别的时候写了第一首,后来跟董大重逢,又写了第二首。
首先要说明一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董大要离开京城,而且是因为犯了事被赶出京城,至于原因后面再说。然后按照高适的人生轨迹来看,他前半生一直颠沛流离,后来直到安史之乱之后,才官居高位,那么一个朝廷高官和一个当红艺人有可能擦出一些火花,但是一个朝廷高官跟一个被驱赶出京城的落魄艺人,我很难想象还有什么场合能让他们相逢,所以我更倾向是后者,当时高适屡次考取功名但是没有结果,不得已只能去高朋满座的宰相府混迹,然后借着董大离开这个契机,一口气写了两首别董大,在宰相面前来彰显才华。
那么把这两首诗连在一起,我们能发现一个更有意思的事情,就是这两首诗高适都不像是写给董大的,更像是写给他自己的。自己穷困潦倒喝酒没钱,当然高适未必是真的没钱买酒给董大送行,只不过是因为心中郁闷,借酒吐槽一下,然后给自己打气,告诉自己莫愁前路无知己。而且当时董大名气更大一些,高适甚至有蹭流量的嫌疑。
如果说高适和董大之间是塑料友情的话,那么杜甫对董大的看法,那就是嗤之以鼻了。本来一个艺人,靠自己手艺为生,高风亮节,很有艺术家风范,但是董大投在宰相门下,就成了宰相圈养的了,一下子让自己的形象减了很多分,偏偏董大依仗是宰相的门客,没少做一些仗势欺人的事,很多人都对董大的做法非常反感。
杜甫本来跟宰相房管关系是非常好的,房管后来被罢相,杜甫积极营救,还写下了《别房太尉》。如果董大没做什么不堪入目的事,凭借他的琴艺,杜甫应该对董大印象也不错,但是偏偏就有史料记载,杜甫说:"庭兰游管门下有日,贫病之老,依倚为非”。这个依倚为非,很好理解,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依仗宰相的门客,为非作歹。可见杜甫对董大很不以为然,认为他并不是一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别人都纷纷写董大的音乐如何好听,而杜甫都嫌写董大脏了自己的笔。
那具体董大是怎么个为非作歹呢?《新唐书·房管传》中说董庭兰仗势"数招赂谢",意思就是经常接受贿赂。这么看来,也难怪杜甫等人对董大是那种态度。
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也是因为董大"数招赂谢”,他是宰相的门客,出自然宰相得给他擦屁股,然后宰相房管在朝堂之上替他申辩,但是因为攻击董大和房管的人太多,房管因而被"罢为太子少师",而董大呢?他被驱逐出京城。这也印证了杜甫对董大不是个人偏见。
历史上的名人们,他们不仅仅只是山水田园诗人,边塞诗人,弹琴艺人等标签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人他就有人性善良的一面,也会有一些不见得光的一面,高适如此,董大也是如此。但是董大的黑历史并不妨碍别董大这首诗的伟大,高适三杯酒下肚,借着微醺的感觉,写下了这千古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成为我们几千年来,送别朋友的名诗佳句。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永瑞百科 琼ICP备2024039176号-16